《琅琊榜》誉王的败局,藏在纪王爷的一句话里
《琅琊榜》被戏称亲戚间的争斗,“大家原本是一家人,谁跟谁不是骨肉呢”。可是,对待家人的态度,让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归宿。
(资料图)
无情最是帝王家。
私以为,整部剧中最让人惋惜的就是誉王了。本可以做个闲散王爷,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。
是权利和欲望让萧景桓迷失自我,其实一开始他就错了。如果不是对靖王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,他也许不至于一败涂地。
01、誉王的小聪明
《琅琊榜》最开始,梅长苏就利用兰园藏尸案和滨州侵地案,扳倒了太子一方的楼之敬和誉王一方的庆国公柏业。
在说服誉王放弃庆国公的时候,梅长苏提到了靖王。
誉王问梅长苏:
先生可知庆国公对本王有多重要?
梅长苏当然知道,大梁文臣武将泾渭分明,太子有宁国侯谢玉,而庆国公是军方唯一一个表明立场,支持誉王的人。
看出誉王的失落,又想到了靖王审理案情,于是梅长苏给出他的答案:
依苏某所见,殿下此时宜舍弃庆国公,支持靖王。
这话让誉王摸不着头脑,梅长苏进一步解释:
殿下失去一个庆国公算什么,从军方而言,两个庆国公加起来能比得过半个靖王吗。
如果单纯从军方看,可能靖王比庆国公更有实力,但是誉王忘了,靖王并非单纯的有实力的武将,他更是皇子。
作为一个不屑于党争,又不被父皇宠信的皇子,看着没有什么危险。但萧景琰本人可是有立场有态度有实力的皇子,并非没有志向的燕雀,岂敢说得到就能够得到的。
如果此时誉王能够幡然醒悟,就不会随着梅长苏的筹划步步错下去。而他听信的梅长苏,对靖王的审讯大开绿灯。
对待靖王的态度,让誉王错失更多机会。
与其说誉王能够和太子争十年,靠的的梁帝的宠爱,不如说是誉王的小聪明让他在朝堂有一席之地。
因为太子实在太懦弱,所以才显得誉王更像贤德的君王。这只是对比出来的结果而已。通过私炮房案和治理灾情看,誉王根本配不上贤王的名号。
誉王的生存之道是小聪明,纪王爷能够活在多疑的梁帝身边,靠的才是大智慧。
02、纪王爷的大智慧
几次翻看《琅琊榜》,才发现纪王爷于不显山不落水处,做了很多事。
看似无心,实则有意。
比如何文新一案,如果不是纪王爷出面指控,何文新也许就会因为人证不充分而活命。恰巧纪王爷看见了,又说了出来,证据确凿,于是何文新必须得死。
最终,因为刑部的操作失误,导致誉王失去了刑部尚书一职。
在后来,夏冬领着卫铮出现在纪王爷的眼皮子地下,也是纪王爷在梁帝面前看似无心的一句话,让事态的发展朝着梅长苏预设的方向发展。
三者,没有人知道纪王爷是用什么样的计谋,才保下了祁王的遗腹子庭生。
其实从一开始,纪王爷就没有,也没打算置身事外,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一个结果而已。
这桩桩件件,纪王爷本可以袖手旁观的。
当梁帝问他,靖王到底有没有当皇帝的想法,纪王爷脱口而出心里话:
别说景琰,任何一个皇子要说没有这样的想法,那一定是假的。
身在皇家,身不由己者有之;追名逐利者有之;对皇位无感者恐怕没有吧。
只不过,有人能够看清自己,虽然想,但是更注重现实,对皇位敬而远之。靖王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态度。
有人则看不清自己,也看不清别人,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,败下阵来。誉王便是如此。
那么为什么说誉王不及纪王爷呢?
就是他没有看清人性。
03、小聪明&大智慧
李玫瑾对小聪明和大智慧有一个很好的解读。
曾经有一个犯人被抓后,他早就改名叫周全了。逃亡十几年,躲过多次抓捕,甚至被抓进去一次,都没有发现他的真实身份。对此,这个犯人还有些自鸣得意。
李玫瑾却告诉他,你只有小聪明,你利用小聪明,靠偷靠抢靠骗,能得到多少财富,几百万够多了吧。可是如果你把这些心思用在经营事业上,那你获得的财富是偷抢的几十倍,甚至更多。
李玫瑾告诉他:你只有小聪明,而没有大智慧。小聪明是对事的,大聪明是对人生的,是智慧。
这样正好印证誉王和纪王爷的人生。誉王只看事,没有放眼看看一生。他的出身早就注定他与帝位无缘。
纪王爷是看人生、看人性的,是大智慧。
所以誉王如果早看清现实,也一定不会走到被滑族利用而谋逆的地步。皇子们对帝位的渴望,就好比豪门对遗产的争夺。
明明比别人拥有的多得多了,却不知足,因为他们心里早就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如何照料心里的种子,成了人生必须课。